展望6G!6G總體愿景與潛在關鍵技術白皮書正式發布! | |
日期:2021-06-06 人氣:763 | |
《白皮書》指出,6G將在5G基礎上從服務于人、人與物,進一步拓展到支撐智能體的高效互聯,實現由萬物互聯到萬物智聯的躍遷,最終助力人類社會實現“萬物智聯、數字孿生”美好愿景。未來6G業務將呈現沉浸化、智慧化、全域化等發展趨勢,形成的沉浸式云XR、全息通信、感官互聯、智慧交互、通信感知、普惠智能、數字孿生、全域覆蓋等八大業務應用為我們描繪了未來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場景。通信感知、普惠智能、數字孿生等智慧化業務應用借助感知、智能等全新能力,在進一步提升6G通信系統性能的同時,還將助力完成物理世界的數字化,推動人類進入虛擬化的數字孿生世界。 《白皮書》還提出新物理維度無線傳輸技術、新型頻譜使用技術、通信感知一體化技術等新型無線技術,算力感知網絡、星地一體融合組網等6G十大潛在關鍵技術方向。IMT-2030(6G)推進組認為,未來6G網絡仍將以地面蜂窩網絡為基礎,衛星、無人機、空中平臺等多種非地面通信將在實現空天地一體化無縫覆蓋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IMT-2030(6G)推進組2019年6月在工信部指導下,由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牽頭成立,匯聚產學研用各方面力量,全面布局6G愿景需求、關鍵技術、頻譜規劃、標準研制,推動國際交流與合作。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隨著5G商用的大規模部署,全球業界已開啟對下一代移動通信(6G)的探索研究。2021年6月6日,IMT-2030(6G)推進組(以下簡稱“推進組”)正式發布《6G總體愿景與潛在關鍵技術》白皮書,本白皮書作為推進組的階段性成果,內容涵蓋總體愿景、八大業務應用場景、十大潛在關鍵技術等,并闡述了對6G發展的一些思考。 一、總體愿景 面向2030年及未來,人類社會將進入智能化時代,社會服務均衡化、高端化,社會治理科學化、精準化,社會發展綠色化、節能化將成為未來社會的發展趨勢。6G在5G基礎上,將從服務于人、人與物,進一步拓展到支撐智能體的高效互聯,將實現由萬物互聯到萬物智聯的躍遷,成為聯接真實物理世界與虛擬數字世界的紐帶,將持續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促進社會生產方式的轉型升級,并且為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終極目標做出貢獻,最終將助力人類社會實現“萬物智聯、數字孿生”美好愿景。 二、八大業務應用場景 白皮書指出,未來6G業務將呈現出沉浸化、智慧化、全域化等新發展趨勢,形成的沉浸式云XR、全息通信、感官互聯、智慧交互、通信感知、普惠智能、數字孿生、全域覆蓋等八大業務應用為我們描繪了未來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場景。云化XR、全息通信、感官互聯、智慧交互等沉浸化業務應用不僅可以為用戶帶來更加身臨其境的極致體驗,滿足人類多重感官、情感和意識層面的交互需求,還可以廣泛應用于娛樂生活、醫療健康、工業生產等領域,助力各行業數字化轉型升級;通信感知、普惠智能、數字孿生等智慧化業務應用借助感知、智能等全新能力,在進一步提升6G通信系統性能的同時,還將助力完成物理世界的數字化,推動人類進入虛擬化的數字孿生世界;全域覆蓋業務借助6G所構建的全球無縫覆蓋的空天地一體化網絡,使得地球上再無任何移動通信覆蓋盲點,6G業務將提供更加普遍的服務能力,助力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三、十大潛在關鍵技術 為滿足未來6G更加豐富的業務應用以及極致的性能需求,白皮書提出了當前業界廣泛關注的6G十大潛在關鍵技術方向,包括內生智能的新空口和新型網絡架構,增強型無線空口技術、新物理維度無線傳輸技術、新型頻譜使用技術、通信感知一體化技術等新型無線技術,分布式網絡架構、算力感知網絡、確定性網絡、星地一體融合組網、網絡內生安全等新型網絡技術。上述及其他潛在關鍵技術在6G中的應用,將極大提升網絡性能,滿足未來社會發展新業務、新場景需求,服務智能化社會與生活,助力“萬物智聯、數字孿生”6G愿景實現。 四、6G發展中的幾點思考 白皮書針對6G發展中的四個關鍵問題闡述了推進組觀點。一是關于5G與6G發展關系問題,提出6G將在5G基礎上由萬物互聯向萬物智聯躍遷,5G的成功商用,尤其是在垂直行業領域的廣泛應用,將為6G發展奠定良好基礎。二是關于6G頻譜資源問題,提出6G將向更高頻段擴展,并高效利用低中高全頻譜資源。其中,低頻段頻譜仍將是6G發展的戰略性資源,毫米波將在6G時代發揮更重要作用,而太赫茲等更高頻段將重點滿足特定場景的短距離大容量需求。三是關于6G智能化演進問題,提出智賦萬物、智慧內生將成為6G的重要特征,人工智能與通信技術的深度融合將引發網絡信息技術的全方位創新。四是關于衛星等非地面通信與蜂窩網絡的關系問題,提出未來的6G網絡仍將以地面蜂窩網絡為基礎,衛星、無人機、空中平臺等多種非地面通信在實現空天地一體化無縫覆蓋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
|
上一頁: 神舟十二號發射,三位航天員飛向空間站,我們離「天宮」又進了一步 | |
下一頁: 通往未來:集成微波光子學 | 返回>> |